三番五次深入掛鉤村開展種養技術培訓,提升農民技術水平,發展特色種養業助農增收;精心組織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班,著力打造一支有文化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隊伍,助力脫貧攻堅;幫助農民建立電商銷售渠道,與外地經銷商積極對接,讓高原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……臨滄市農廣校校長李彥屏始終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一線,為產業脫貧上下奔走、竭盡心智的事跡,被當地山區百姓所深深銘記。
李彥屏今年57歲,畢業于云南農業大學。先在畜牧部門從事畜牧工作,后調任到臨滄市農廣校從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。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與農業農村農民打交道。臨滄市農廣校作為農民科技培訓的專門機構,承擔著包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、農民教育培訓、農業遠程教育、臨滄農村實用人才認定和管理等工作。2015年10月,臨滄脫貧攻堅工作啟動,市農廣校負責掛鉤幫扶臨滄永德縣大山鄉紙廠村、忙角村。兩個村子都是高寒貧困山區,交通落后,信息閉塞,產業單一,農民增收乏力。市農廣校把產業扶貧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來推進。
產業脫貧關鍵在選準項目
李彥屏積極動員農廣校力量,帶領干部職工多次深入掛鉤幫扶村,與村干部一同制定幫扶計劃:以產業脫貧為突破口,利用輪歇地和荒地,在紙廠村推廣米蕎種植。他與臨滄市農業農村局多次聯系,組織相關科室干部職工和村干部到米蕎種植成熟的西盟縣學習種植、加工技術,并從西盟縣采購1.5噸米蕎籽種發放給紙廠村村民們種植。這些米蕎畝產112公斤,畝產值在600元以上。經推廣,紙廠村242戶共種植米蕎1450畝,其中建檔立卡戶123戶822畝;大山鄉種植米蕎2400畝,推廣農戶476戶,幫助農民增收62萬元。
2019年,為保障掛鉤幫扶村農民增收致富,順利實現脫貧目標,李彥屏多方聯系,引入了臨翔區博尚鎮福源養殖專業合作社,合作社理事長張紹國是臨滄農廣校的優秀學員,投資1200萬元在大山鄉新建生豬規?;B殖場,輻射帶動大山鄉1500戶4000余人。生豬養殖場飼養生豬達4000多頭,采取價格保底和可回收的運作模式,確保農民收入穩定。
李彥屏坦言,產業扶貧關鍵選準項目,精準施策,樹立“一村一品”“一縣一業”產業發展思路,建立專業合作社,制定適應市場運作的機制,打造一套成熟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,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。近幾年,李彥屏先后在臨滄市高寒地區,如永德縣大山鄉、云縣栗樹鄉、滄源縣糯良鄉、鳳慶縣營盤鄉等高寒山區推廣種植米蕎1.2萬畝,為貧困山區群眾尋找致富途徑;在臨翔區平村鄉、雙江縣沙河鄉、鳳慶縣新華鄉等地,推廣種植牛油果1500多畝。不僅有廣西、湖南等地種植企業落戶臨滄,還吸引智利、墨西哥、以色列等外商來臨滄考察種植牛油果。
掛鉤幫扶顯成效
2016年8月初,李彥屏組織農業專家到紙廠村開展米蕎種植技術培訓。米蕎成熟后,幫助村民加工成蕎米,他從外地調運5臺碾米加工機器送給村民,帶領農技人員多次到村安裝調試,并積極幫助農戶尋找銷售渠道。臨滄市農業農村局(含農廣校)共為掛鉤村送去米蕎加工機械10臺,揉茶機2臺,鍘草機1臺,免費發放農戶4噸米蕎籽種。李彥屏還在臨滄扶貧點推廣米蕎種植,目前,已在永德縣烏木龍、耿馬縣大興、鳳慶縣營盤、云縣后箐、栗樹等鄉鎮推廣米蕎種植,為山區農民發展優質小雜糧拓寬了增收道路。針對當地米蕎、茶葉、蜂蜜等優質農產品資源,市農廣校引進農產品加工公司進駐村子進行加工、包裝、銷售,讓農戶吃下定心丸。如今,掛鉤幫扶村的農特產品已先后銷往臨滄、昆明、上海等地,給村民帶來了實惠。
強化志智扶貧
如何充分發揮掛鉤部門優勢,將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資源提質增效,向外推銷,助力山區貧困群眾增收脫貧,是李彥屏一直思考的問題。對大山鄉紙廠村、忙角村開展掛鉤幫扶工作以來,市農廣校在紙廠村開展了米蕎栽培技術、核桃修剪技術、玉米高產栽培、蜜蜂養殖、魔芋栽培、生豬養殖、農產品經銷等實用技術培訓,培訓農民1200余人次。在紙廠村和忙角村選拔200多人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班。在掛鉤幫扶村大力開展農民學歷教育提升,先后培育13名農戶完成中等職業教育,5名農民完成??凭W絡學歷教育。組織學員培訓,聽講座、現場觀摩,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種養殖水平,也使農民轉變了觀念,開闊了視野,增強了信心,為穩定增收奠定了基礎。
市農廣校掛鉤幫扶村以來,李彥屏始終關注農民需求。為貧困戶開展種養業培訓,帶領村民們發展產業,脫貧致富,以實際行動踐行農廣精神,以自我修養潛移默化影響著村風民風,他就像大山深處的一股清流,潤物細無聲,村民們親切稱呼他“老大哥”。